作者:溫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英雄烈士是國家脊梁和時代豐碑,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精神坐標。傳承英烈精神是緬懷英烈事跡、銘記英烈功勛的最好方式,是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的時代“必修課”
2024年11月底,第十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和安葬儀式舉行,引起全國人民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共鳴。從2014年開始,我國連續11年共將981位“最可愛的人”接回祖國。每年一次的迎回和安葬儀式都是一堂愛國主義教育大課,是以英烈精神深化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推進英雄烈士褒揚紀念和學習宣傳工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氛圍和豐富資源。
把握英烈精神的時代價值
當前,中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英雄烈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生力軍,必須傳承和弘揚英烈精神,以跨越“雪山”、“草地”,征服“婁山關”、“臘子口”的血性膽魄,完成新時代新征程的光榮使命和艱巨任務。
英烈精神是幫助青少年抵御錯誤思潮、筑牢思想根基的有力武器。隨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隱蔽性和迷惑性日益增強,許多掩藏在學術或藝術的偽裝之下,滲透在生活娛樂和文化科普等信息中的錯誤觀點愈發難以辨識。情感心理和思想觀念均未成型的青少年,極易在洶涌的信息浪潮中失去判斷、迷失方向,甚至會錯誤地將質疑權威、顛覆主流、貶低高尚視為一種個性化潮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有人妄圖用個人英雄主義觀點來解構英烈精神,誘導青少年作出關于英雄烈士的錯誤評價和不當行為選擇。只有加強英烈精神的學習宣傳,用遺跡遺物和檔案資料等讓英烈人物“活起來”、讓英烈事跡“實起來”,才能澄清模糊認識、糾正負面言行,使英烈人物和事跡真正成為反擊各種錯誤思潮的有力武器。面對意識形態斗爭新形勢,我們必須以大歷史觀闡釋英烈精神及其展現的中華民族奮斗歷程,闡明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的歷史必然性,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黨史觀和人民英雄觀,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
弘揚英烈精神是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的基本要求。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不斷以法治形式向全體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宣告銘記、尊崇和捍衛英雄烈士的價值導向。弘揚英烈精神成為國家意志和法律權威的集中體現,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步入法治軌道的必然要求。為深入學習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等的重要精神,我們要把英烈事跡和精神的宣傳教育列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要以青少年為重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過程與學法懂法守法用法過程相結合,將愛國思想的形成與法治意識的確立相結合,持續推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法治化進程。
理解英烈精神的核心意涵
英雄烈士是國家脊梁和時代豐碑,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精神坐標。傳承英烈精神是緬懷英烈事跡、銘記英烈功勛的最好方式,是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的時代“必修課”。
忠貞報國、赤誠愛民的無我境界。英雄烈士具有矢志不渝跟黨走、一片丹心為家國的崇高信念和博大胸懷,以無我狀態投身于對理想和信仰的執著追求。“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貞報國要以國家為己任,胸懷“國之大者”。正是千萬英烈將愛國主義作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把無條件的、純粹的忠誠熔鑄于各條戰線和各項事業,才保證了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赤誠愛民以人民為中心,心系“民之關切”,除了人民利益,再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除了為人民服務,再沒有別的特殊目的。英雄烈士以堅定的人民立場和深厚的人民情懷、以滿腔熱情和赤子之心,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忘我奮斗。
挺膺擔當、敢于斗爭的無畏氣概。英雄烈士具有在任何風險挑戰面前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奮斗姿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能夠經歷無數災厄仍不斷發展壯大,從來都不是因為有救世主,而是因為在大災大難前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挺膺擔當既體現為事不避難、知重負重,克服回避退縮的怯弱想法,當仁不讓地承擔起應有的使命和責任,也體現為起而行之、大膽作為,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在攻堅克難中蹚出一條成功之路。敢于斗爭不僅是以見微知著的洞察力研判斗爭形勢,把握斗爭的時機、特點和規律,也是以堅毅果敢的執行力實施斗爭策略,在斗爭中歷練本領、積累經驗,牢牢掌握斗爭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擔當和斗爭是一種精神、一種責任、一種格局,在英雄烈士身上凝結成了雄壯的精神史詩。
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無私品格。英雄烈士具有超越個人利益乃至生命的高尚德行,他們舍棄私利、消除私心、擺脫私念,始終把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放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勇于犧牲是英雄烈士用熱血和生命詮釋的生死觀,他們突破了個人英雄主義及其生死倫理的局限,將個體生命價值同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生死抉擇面前毅然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以革命英雄主義踐行了“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錚錚誓言。甘于奉獻反映了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的義利觀。英雄烈士毫無功利動機和個人利益考量,不計得失利弊,不論成敗榮辱,堅守克己奉公、舍己為人的人生信條,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默默奉獻,在平凡中鑄就偉大。
弘揚英烈精神的實踐路徑
弘揚英烈精神,要探索和開辟青少年學得懂、聽得進、記得住的新方法新途徑,發揮英雄烈士的價值引領、道德示范和精神感召作用,推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向縱深發展。
要推進青年化闡釋,系統性回答英烈精神的生成條件、演變發展和價值意義等,強化英烈精神學習的深刻性和引領力。英烈精神孕育于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關涉大量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是一個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龐大體系。英烈精神的青年化闡釋,是愛國主義教育分眾化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引導青少年深入學習英烈精神的有效途徑。我們要結合新時代學習英烈精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結合青少年群體的理論認知特點和思想發展規律,講深講透英烈精神,幫助青少年明辨是非曲直,厘清思想困惑,樹立正確英烈觀。
要創新情境化話語,具象性描述英烈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和面對的矛盾沖突等,增強英烈精神宣傳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弘揚英烈精神,要運用情境化話語的優勢,講述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英烈故事,激發青少年對英烈人物和事跡的興趣。在情境中描摹人物心理可以增加代入感,引導青少年以細膩充沛的情感還原親切鮮活的英烈形象,真情實感地體悟英烈人物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在情境中敘述矛盾沖突可以營造在場感,引導青少年以豐富活躍的想象“進入”跌宕起伏的英烈故事,身臨其境地感知英烈精神的偉大和光榮。面向青少年的英烈精神宣傳,要隨著時代發展持續創新話語表達,在近距離視角、生活化氛圍和戲劇性張力中使英雄烈士從遙不可及的精神標桿變成可學可做的人生榜樣。
要探索數智化賦能,全景式呈現英烈精神的立體化結構、動態性元素和多維度樣態等,提升英烈精神傳播的實效性和感染力。數智科技能夠賦能英烈精神傳播。大數據建模的運用可實現“化繁為簡”,為青少年提供英烈精神的圖表化、影像化呈現方案,直觀展現英烈精神的主題主線和內涵本質。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運用可實現“由虛向實”,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使他們在人與環境的深度交融、過去與當下的跨時空鏈接中感受英烈精神的巨大力量。算力算法的運用可實現“轉客為主”,為青少年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信息內容組合,引導青少年根據既有知識儲備和學習意愿自主選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的英烈精神資源。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回顧與經驗研究”[21KDA0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