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文化篇 > 正文

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深入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深刻理解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的科學內涵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對待文化的態度和立場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民族記憶和民族精神,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賡續中華文脈,要求我們增強文化自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獨特創造、價值理念以及鮮明特色要有深刻認識;要求我們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而要秉持科學的態度,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做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賡續中華文脈,要求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始終堅信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要求我們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兼收并蓄、擇善而從,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要運用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實現表達形式的現代化、時代化,跨越時空、超越國界,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深刻領悟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的重大意義

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為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法路徑、提供了行動指南,引導我們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中華文化活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為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激發創新創造的時代活力。面對近代以來的劇烈社會變遷,中華民族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在艱辛守護和不懈探索中賡續中華文脈,鞏固我們的文化主體性。《綱要》強調,“在賡續歷史文脈中推進文化創造,在傳承中華文明中推動文化進步”。賡續中華文脈同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是緊密交融、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都需要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來完成其時代呈現。中華民族是崇尚創新創造、主張革故鼎新的民族,“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創新精神和創新品格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境界。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使我們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得以鞏固提升和充分彰顯,激發人民群眾以高度的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傳承發展中華文明。

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進程中,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滋養,創造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根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成功探索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厚積文化底蘊。面向未來,團結帶領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的任務將是空前艱巨而復雜的,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為激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提供不竭精神源泉。

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既讓本國文明生機盎然,也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以人為本、崇德尚仁等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也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必須高度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三、深刻把握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的基本要求

新征程上,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

積極推進“第二個結合”。“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推進“第二個結合”深化發展,必須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始終堅守理論創新的魂和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現實文化相融通。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綿延繁盛的不竭動力。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牢牢把握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引導文化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心用情感受人民的喜怒哀樂,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積極營造健康的文化生態、活躍的文化環境,鼓勵解放思想、大膽探索,讓一切文化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綱要》指出,要“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讓人們通過文化遺產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要著力推動文物古跡、古老建筑、名城名鎮、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非遺民俗等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構建大保護格局。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加快完善相關法規制度體系,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法可依。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將現代科技元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表達、藝術化呈現,讓博物館里的典藏、廣袤大地上的遺產、書本里的文字“活”起來。(劉存福、周謀靈,作者為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