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用好運河這張“金名片”,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征、地域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游客的運河”,近年來,拱墅區扎實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助力更好擦亮“運河明珠”幸福底色。
高水平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實體化運作,賡續傳揚大運河文脈。一是組織協同形成合力。首創大運辦并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導小組,各街道成立“運河明珠建設”工作小組,進一步深化區街兩級互聯互通。積極與市商旅(市運河)集團協同推進,建立雙方分管領導每月召開協調例會、工作人員日常對接的工作體系。二是文脈研究落地見效。2024年9月,浙江省大運河文化研究院大運河文化轉化中心正式落戶拱墅,助推運河文化研究成果加速轉化,積極打造政產學研用合作共贏的拱墅樣本。三是社會力量全面參與。2024年6月,舉辦大運河文旅體觀察員聘任儀式,邀請浙江作協名譽主席黃亞洲、奧運冠軍汪順等110名國內外知名人士擔任大運河文旅體觀察員(2024—2029),為拱墅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出謀劃策。
項目化推進,全面展現運河明珠新貌。一是高質量建設文化地標。高品質打造大運河杭鋼公園、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大運河未來藝術與科技中心、大運河生態藝術島、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運河灣TOD、小河公園二期、華豐造紙廠工業遺址公園等標志性工程,不斷促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年輕化”。二是高標準提升展陳空間。優化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工藝美術館、手工藝活態館等文化場館的數字化展演效果;提升武林美術館、運河南城市非遺會客廳中的大運河文化元素,打造“運河南”博物館群。三是高水平推動文旅產業融合。推動大運河杭州段文創旅游IP建設,培育“運河南”文旅IP。積極推動大運河、西湖、良渚三大世界遺產聯動創新,整合景區推出多樣化的旅游產品。落地武林門碼頭“中國大運河景區南大門”項目,進一步彰顯地域個性、激發區域活力。
產業化引導,提質升級大運河文化產業。一是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構建“2+3+X”產業發展體系,積極推進新一代文化產業園區集群建設。依托智慧網谷產業集聚效應,發展數字創意、動漫游戲、工業設計、文化娛樂等文化產業。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在電競、現代廣告、數字內容等產業布局大運河文化主題項目。二是大力推動“年輕業態”發展。組織開展大運河杭鋼公園音樂節、電音節、電競節等活動,增強大運河文化與Z世代的情感連接。聚合發展水上旅游、水上休閑,推出大運河賽艇賽、水岸互動CityWalk游線、水上劇場《如夢上塘》等文體產品,提升水岸互動的文旅融合。三是迭代升級特色文化產品。持續優化新年祈福走運大會、大運河廟會、大運河國際詩歌節、大運河戲劇節等節慶活動,整合北關有廟市、非遺那些市等,持續推出音詩畫快閃等年輕態系列活動,增強文化產業的“拱墅魅力”。
整合化推動,聚焦聚力大運河文化惠民。一是成功舉辦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動。承辦2024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開幕式;承辦首屆“秋白中短篇報告文學獎”頒獎典禮暨大運河文化文學精品創作活動啟動儀式,頒獎地永久落戶拱墅;協辦2024“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啟動儀式,持續擦亮大運河“世界文化金名片”。二是支持鼓勵大運河主題文藝精品創作。推出首部江南古運河文化實景演出作品《如夢上塘》,杭州新天地集團打造《X秀》,參與出品大型話劇《北上》等;成立“讓世界愛上千年大運河”大運河藝術團;舉辦杭州奇妙夜拱墅專場活動并發布大運河主題歌《一路好運》,舉辦浙江省街舞超級聯賽總決賽等,各大文藝項目成功“出圈”。三是精心組織全民參與文化品牌活動。做精大運河文化和旅游節、運河文化“四季歌”等運河系列文化活動;開展大運河非遺花傘市集、北關市集、祥符花朝等全民參與特色活動;持續舉辦“一河串百藝”、少年非遺說、“指津·非遺譚”大運河非遺講壇等品牌活動。
未來工作重點
完善組織架構,統合多元主體。積極與市商旅集團(市運河集團)等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要主體無縫對接、同向發力,形成“1+1>2”的強大工作合力。緊跟上級部門的決策部署,強化高質量項目對接,積極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爭取政策、資金、項目支持。突出智庫聯動,邀請國際領域專家,聯動大運河文旅體觀察員,廣泛凝聚大運河文化研究、挖掘、建設的力量。
突出地域特色,擦亮拱墅品牌。抓好轄區文化資源梳理,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切實加強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工業遺存、自然生態保護利用力度,留住運河兩岸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歷史風貌。持續舉辦大運河戲曲廊道演出季、運河好聲音等親民活動,讓文化“潤澤”拱墅。專注做強運河文化超級大IP,放眼全球,開展大運河文化國際宣傳推廣。
統籌優化布局,助推產業發展。以大運河拱墅帶為脈,推進文化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和產業空間的重塑提升。以商務社區建設為抓手,拓展以樓宇經濟為載體的運河立體商圈;沿運河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將大運河文化帶和大武林、大運河、大和平、新天地四大商圈全域資源串聯整合,促進文旅消費提檔升級、互融共興。設立更多名人工作室,擴大文化人才聚集效應。結合區文旅消費活動,深化文創產品開發,助推運河文創產業蓬勃發展。
全面提質增效,建好民心工程。圍繞運河扎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打造文化類場館、城市書房、嵌入式體育場地,形成“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10分鐘健身圈”。鼓勵引導運河沿岸原住民通過房屋出租或自營的方式參與運河旅游產品開發與經營,構建大運河居民共同體。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傳播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格局。(拱墅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應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