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旅游消費市場的轉型升級,以短途、療愈、深度體驗為核心的慢旅行和微度假逐漸替代傳統的快節奏旅游,成為都市人群緩解壓力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新選擇。慢旅行注重自由與隨性,通過深度參與地方文化和領略自然風貌,享受融入式的旅行體驗;微度假主打短時高效的休閑模式,借助“觀景+情感”的深度融合,賦予旅行更豐富的生活意義。兩者的相輔相成推動文旅市場向品質化、日常化轉型,帶動地方經濟與文旅產業升級的同時,也重新定義了旅行的意義和個人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旅行方式 個性化體驗 地方感 生活品質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一種新的旅行理念——慢旅行與微度假開始流行。據報道,“奔縣游”“微度假”“療愈游”等更具松弛感、度假感的旅行方式受到歡迎,不搶不趕不扎堆的“慢充式”旅游更受青睞。這種“短平快”“小而美”的城市周邊游,強調的是2-3個小時車程與2-3天旅行時間,核心是利用周末或小長假在周邊享受一場短期的度假。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4周末休閑旅游指數報告》顯示,周末休閑旅游已經成為城鄉居民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正穩步進入繁榮發展的新周期。與“特種兵式”旅行不同,慢旅行與微度假重新定義著旅行的價值與方式。
從舟車勞頓到休閑享受:慢旅行回歸旅行初心
伴隨著旅游頻次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們在審視自己的旅行計劃,舟車勞頓、行程滿滿的“急行軍式”“特種兵式”旅行已逐漸顯露出疲態。相應地,“慢旅行”摒棄了繁瑣的計劃、遠離了擁擠的人群、拒絕了盲目的打卡,轉而追求身心的放松和休閑享受,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不必費心做攻略,隨時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與高效率也滲透到了人們的旅游取向之中,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多地去一些地方,要讓作為家庭重要支出的長途旅行能夠物超所值。為此,就必須盡可能提前做好旅行攻略,以最高“性價比”詳細“計算”好目標景點及行程路線,計劃好衣食住行的各個環節,生怕稍有疏漏而影響整個行程的周密性。大多數人計劃一次出行往往需要從數周甚至是數月前就開始布置:計劃時間、預留資金,從頭到尾安排好行程,這樣就使得出行的“戰線”變得極為冗長,每一個步驟都充斥著緊繃感。前期做攻略需要搜集大量的資料,海量信息的比較和選擇不僅占用了大量的休息時間,還給攻略制定者帶來了巨大壓力。
旅行的初心是為了放松,是從忙碌的工作中抽離出來,換一個地方、換一種心情、換一種節奏去生活。慢旅行的核心在于自由和隨性。沒有密集的行程,無需提前精心規劃,不必為了制作攻略而費盡心思。行程簡化的旅游方式使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目的地,根據當下的心情和環境來調整計劃。到了目的地,就住下來待上幾天,不必急于把接下來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可以來一次隨意的“City Walk”勾勒城市的地圖,可以趕一場最早的菜市呼吸“慢”下來的煙火氣,可以在另一個城市的大自然中感受“公園20分鐘定律”的情緒撫慰,可以在酒店陽臺的躺椅上療愈緊張忙碌的身心……這種旅行方式不再是簡單的具身空間交換,轉而去感受空間之中流動著的人情味、文化色彩。這種旅行方式讓人們能夠說走就走,真正地放松心情享受旅途中的每一個瞬間。
不必擔心體力差,旅行就是體驗陌生地的生活。“一天刷完一個城市”的“流水線式旅游團”和“特種兵式旅游”呈現出旅行的高效率,與之相伴的高速趕場帶來的是身心疲累,沒有一副強健的身體難以支撐。快節奏的旅行被稱為“有旅無游”,它注重快速的空間切換而忽略了游玩的深度體驗,“體力關”就是一個出行難點。許多人擔心自己的身體無法消受舟車勞頓而對頻頻切換目的地式旅行望而卻步,即使熱衷于特種兵式旅行的年輕人也普遍喊累。
旅行不是為了趕場,而是換一個地方去感受和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是放松和休閑。去一個陌生或相對陌生的城市或鄉村,去了解當地歷史和文化,去欣賞當地的風景,去品嘗當地的美食,去感受當地人的生活風俗……不必為了趕赴各個熱門景點而疲于奔波,不必擔心體力跟不上而放棄神往已久的旅行。慢旅行主打的就是休閑,它對體力的要求相對較低。人們可以就近選擇一個地方,也可以選擇稍遠的去處,到了目的地就停留下來,在“輕量化出行”中放空自己,用最佳的狀態讓旅途得到真正的放松與撫慰。
不必操心打卡數,度假意在遠離量化考核的品質享受。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互聯網上充斥著越來越多“旅行博主”的旅行資訊。“打卡帖”作為一種在追求高效率的社會中孕育的文化現象,將旅行變得同質化、標準化、功利化。打卡的原意是指上班簽到,引申為網絡用語后,意指用自媒體標記某些事件,在時間或空間中留下印跡。在旅行博主的引領下,人們往往復制同一份旅行攻略,打卡同樣的景點,陷入了另一種同質化、標準化的生活。個人的旅行活動、旅行體驗一旦“在線化”,旅行就從一種私人的休閑活動變成面向他者進行公共展示的展覽性行為,旅行過程也從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關系轉化為人與他者的關系,從單純的自我享受轉化成了一種社交資本。從功利性視角出發,似乎“打卡”數量越多就能收獲越多的關注。在社會氛圍浸潤與個人社交需求的雙重加持下,人們旅行真正在意的不再是目的地景物和個人內心體驗,而是機械式的“打卡”數量,關注的不再是身處的具象空間,而是屏幕前的互聯網社交遠方。
慢旅行將人們重新拉回了旅行的當下,思考旅行的意義。旅行從少數人的“專利”到大眾的普遍性選擇,從對旅行產品的強調到對旅行體驗的重視,旅行就越來越具有滿足人們身心愉悅和精神富足的功能,幫助人們從結構化生活中自我抽離,定期或不定期暫時擺脫按部就班的緊張繁忙的工作節奏,回歸沒有量化考核、隨心隨性的生活。人們的日常結構化生活充滿了嚴密的計劃和打卡節點,職場秩序和效率目標導向使得規則和量化成為職場生活的必選項。工作日的量化考核并非僅限于上班時間,且不說把工作帶回家是許多人的常選項,必做的家務一樣也不能少同樣使人們受困于“家庭作業”的量化考核體系中。度假令人憧憬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夠完全擺脫日常結構化生活的節奏,進入一種隨遇而安的狀態,它可能就是人們心中生活本來的樣子。好不容易進入這樣一種狀態,就不想仍被量化打卡所累,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品,讓旅行成為一種難得的品質生活享受。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放棄觀看朋友圈或在朋友圈發動態,旅行打卡也失去了支撐。
從走馬觀花到尋找“地方”:慢旅行建構和增強地方感
“慢游”帶來的沉浸式體驗給人們帶來的不只是空間記錄,也是形成和增強了人與地方在情感上的根植性聯結。這便是人文地理學意義上的地方感。它不僅僅是關于空間的記憶,更是人與地方互動中生成的文化表達和社會意涵。地方感借由地方依戀和地方認同得以塑造和強化,而地方依戀指的是個體對其所處地方的一種認知或感情上的聯系,是一種在情感上融入地方的感覺,進而在空間上希望與情感依戀的地方保持較近的距離。
從視覺記憶到情感共鳴,多維體驗激活地方依戀。地方依戀的生成離不開身體的在場。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等多感官的深度參與,一個地方才能從抽象的地圖坐標轉化為充滿溫度與記憶的情感空間。《2024中國文旅產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縣城正以其獨特的自然風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淳樸的民風民俗,吸引著那些追求個性化和靜謐旅行體驗的游客。在貴州的侗寨,游客穿梭于高聳的木制鼓樓之間,陽光透過木柵的縫隙灑在手臂上,耳邊是侗族大歌的悠揚旋律,時不時還有稻田里泥土的清香環繞鼻尖。這種沉浸式的全感官體驗,讓地方從冷冰冰的地理坐標轉變為具有人文溫度的記憶符號,在游客心中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在慢旅行中,游客不僅僅是在感受身體的移動,更是在經歷從“觀光”到“共鳴”的轉變。侗寨的多感官符號通過游客的記憶得以延續,這片土地的魅力不再局限于短暫的風景欣賞,而是成為人與地方深層連接的重要橋梁。
從同質化游覽到個性化體察,以身為媒感知和認同地方特質。相較于走馬觀花的“特種兵”式旅游速覽城市的標志性景點、網紅打卡地,慢旅游則另辟蹊徑,以身體為感知地方的媒介,漫步于城市的街道,騎行城市的小巷,獨坐于街邊的長椅看來往的人流,穿行于夜市小攤品嘗地道的小吃,找一些理由與當地人深入交流,感受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文氣質。一個城市的氣質并非顯現于它的標志性景點、網紅打卡地,而是滲透于城市生活的細微處,需要用心慢慢體會。
快速游覽一個城市的標志性景點,只能算得上去過這座城,算不上了解這座城市。要認識和認同一座城必須深入其“毛細血管”,細細傾聽和感受來自那個城市的故事。在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看來,地方是“人化”的空間,人類的歷史、文化等要素賦予空間以超出其物質屬性的精神文化特質,人用身體“體認”地方,在行走中建立人與空間、地方的情感聯系,用身體認識和體會地方的文化內涵。法國學者德·塞托說,地方因久遠的故事、往昔的回憶而存在。只有置身其中,用心感受,才能觸碰到這些故事,建立此地的地方感。
從賡續傳統到創意迭出,區域性文化符號增強地方感。一個地方的文化符號深嵌于地方的血液中,呈現于地方的空間細微處,浸潤著倘佯其中的人們,增強著游客的地方感。這種文化符號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帶給游客深深的迷戀和記憶。在各地旅游資源的發掘中,普遍加大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凸顯,讓游客在地方歷史文化的體驗中增強地方感。隨著深度體驗游的興起,各地政府結合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創建特色項目,凸顯傳統文化標識的同時注入現代元素,豐富游客的情感體驗,以提升情緒價值增強游客的地方感。如浙江烏鎮構建了以水鄉符號為核心的文化品牌,開發了夜游烏鎮系列項目,將燈光秀、夜游古橋與搖櫓船的互動體驗融為一體,強化了地方文化的視覺與情感吸引力,游客在夜色中穿行于水巷之間,感受到水鄉特有的安寧與美麗,互動設計的構思也增強了個體與地方的情感連接。
地方感的代際傳遞賦予其跨越時間的深層意義,使其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重要紐帶。比如,同樣是在麗江古城,年輕游客徘徊在夜晚的巷子里,透過微黃的燈光望向陽臺上懸掛的鮮花,用鏡頭記錄下屬于自己的地方記憶。這些瞬間既是其個人的獨特體驗,也是地方在年輕人心中的再現。而年長的旅行者則更傾向于走進古老的茶館,坐在斑駁的木椅上,與老板交談或靜靜聆聽熟悉的茶壺聲響,在這樣的場景中找回舊時記憶,與地方重新建立起深層的情感聯系。這種跨代際的情感交織賦予地方感歷史厚度,還讓其成為世代共享的文化載體。無論是年輕一代的記錄與傳播,還是年長者的追憶與傳承,地方感在這種代際互動中不斷被重塑,為地方文化的再生注入了豐富的情感基礎和持續的生命力。在現代社會中,地方感不僅是地方文化的底色,更是文化延續與創新的重要橋梁,為人與地方的關系注入了新的溫度與活力。
從特別支出到日常消費:微度假提升生活品質
與以往時間空間跨度較大、需提前數月進行規劃、人均消費金額較高的度假相比,微時間、微距離、微空間、微計劃、微成本、微品質共同構成了微度假“快旅漫游”的特點,旅行從家庭的特別計劃到周末的自由出行,微度假儼然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新方式。
常態化更換場景,微度假對日常生活壓力的柔性抵抗。“特種兵式”“急行軍式”旅行之所以流行,在廣受詬病的同時仍被普遍接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假的稀少。為了追求“性價比”,讓有限的假期“打卡”更多的網紅點,“去過”更多目的地,人們以身體疲累為代價實現高強度旅行的“奢侈品”消費。然而,這種“少而累”的旅行并未起到放松、療愈的休假目的,偏離了享受休閑的初衷。相反,偶爾一次的長途旅行甚至比上班更累。
微度假作為一種短時間、低成本的放松方式,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的時間使用偏好和快節奏的生活步調。假期時間有限且分散,難以安排長時間旅行,但一場說走就走的微度假,恰好成為了人們應對壓力、追求情緒健康的有效途徑。對于忙碌一周的都市上班族來說,比起一場耗時耗力的遠行,一次輕松自由的周末行顯得更為實際且有意義。微度假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消費,更是一種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無論是去附近的山川、湖泊、鄉村擁抱大自然,簡單地享受自然風光,或是在城市周邊的縣城、小鎮體驗當地風俗文化,感受獨特人文風情,微度假正是通過不斷切換城市與近郊間的場景,給予都市人群不同于日常工作場景的全新獨立空間,為人們提供一種短暫遠離城市喧囂的方式,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身心得到休整,重新獲得能量和動力,這種心理效應對于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24周末休閑旅游指數報告》顯示,全國周末游客流占全年旅游客流的41.1%以上,周末休閑旅游市場穩步進入繁榮發展的新周期。
生活化連結情感,微度假對社會親密關系的高頻滋養。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往往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受到阻礙。微度假使得人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與家人、朋友、伴侶共同度過品質時光,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2023抖音旅游行業白皮書》顯示,旅游的主力人群不斷迭代更新,親子家庭以42%的占比成為旅游市場主力軍,80后、90后年輕父母成為親子游消費主力,越來越多的家庭傾向于用旅行的方式帶著孩子一起度過假期時光。時間上,利用周末兩天出行的微度假符合家庭日常上學和工作時間安排,壓縮趕路時間豐富游玩體驗,讓人們能享受和親友出行的“慢時光”;距離上,周邊游滿足家庭親子出行的活動偏好,無論是在鄉村田園體驗農場采摘和民宿度假,或是去主題樂園體驗游樂設施和沉浸表演,還是去民俗古鎮進行文化體驗和歷史研學,都能使家庭成員增進感情,促進和諧。《2024周末休閑旅游指數報告》顯示,2023年周末休閑游旅客中單月平均出游兩次及以上的家庭占比接近80%,周末休閑游復游率攀升。
個性化追逐體驗,微度假對專屬消費需求的品質打造。隨著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傳統跟團式、打卡式旅行方式,轉向注重旅行的品質和愉悅感,對主題游、小眾游等個性化產品需求愈發旺盛,更渴望沉浸式感知另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文化內涵和生活方式。在文旅產業鏈全面修復后,2024年國內旅游行業呈現出“量增價跌”的總體走勢,高性價比的旅游產品正推動旅游消費進入“普惠時代”。這些新型的消費模式正在逐步改變人們的度假觀念,將旅行從一種高成本的奢侈消費,轉變為一種日常化的生活方式。微度假模式滿足了主流旅游消費群體的社會需求,包括愛好享受興趣和體驗激情的90后和00后青年群體、渴望緩解工作生活壓力的中年上班創業族、以養老健康為目的的銀發族,并以更舒適方便的出行體驗和更低成本的親民性價格,推動旅游市場向大眾化方向發展。
伴隨著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的旅游市場發展趨勢,日常化、休閑化、復合化的微度假逐漸成為未來旅游的主流形式。微度假也正與不同業態融合發展,從簡單的“民宿+景點”模式,向“特色民宿+景區+N個休閑體驗項目”的產品組合發展,往往兼具特色民宿、休閑娛樂、文化體驗、運動康養、主題游樂等多元綜合功能,形成與休閑商務相結合的旅游產業。通過微度假,旅行不再是單純的消耗和花費,也是一種自我投資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不僅帶來了身體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悅,更提升了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敏感和追求,讓幸福感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充分考慮游客和當地居民的旅游休閑需要,合理規劃建設環城市休閑度假帶,為城鄉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創造條件。可以預見,各地政府和市場的協同努力,一定會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高性價比、高幸福感的出行選擇。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華中科技大學文科雙一流建設項目“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創新團隊”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國政府網,2021年12月22日。
②《中國文旅產業發展報告(202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
③《2024周末休閑旅游指數報告》,央視網,2024年9月24日。
責編/孫垚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