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積極培育萬億規模節水產業助力全面綠色轉型

【摘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節水產業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推手。發展節水產業,應樹立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目標,提升服務質量,創新服務模式,延伸服務內容,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創新為動力、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節水產業發展格局,重塑未來發展生態,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關鍵詞】節水產業 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 綠色轉型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識碼】A

2023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發展節水產業。”2024年6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水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節水產業規模達到萬億,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初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創新為動力、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節水產業發展格局。從頂層設計和長遠謀劃看,我國節水產業發展的藍圖正在逐漸展開,發展目標與產業布局、重點領域更加清晰。萬億規模節水產業發展目標的提出,不僅是引導構建一批百億級甚至千億級產業集群的需要,也是培育一大批節水裝備研發設計制造龍頭企業融通發展的需要,更是大規模改造和優化升級各類產業節水,實現綠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轉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需要。

當前我國節水產業的新面貌、新特征

經過二十多年的節水型社會建設,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指引下,經過2012年以來實行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國家節水行動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等管理方式創新,我國節水產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面貌和特征。

節水產業發展初具規模。調研表明,近兩年我國新增涉及節水從業主體增多,產業規模逐漸擴大,產品類型不斷增加,細分領域已初步形成了從研發設計、產品裝備制造到工程建設、服務管理的產業鏈條。目前,全國節水相關企業約6.9萬家,注冊資本金1000萬以上的企業1.6萬家,產業規模約7600億元,其中農業節水灌溉領域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生活節水器具市場規模約2500億元,生活污水處理領域市場規模約1500億元,工業廢水處理領域市場規模約1400億元,非常規水開發利用領域市場規模約1000億元,合同節水領域市場規模約100億元。不同地區產業發展基礎、水資源狀況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同,涉及節水業務的企業數量也明顯不同,具有制造業傳統優勢地區如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河北等,其企業數量要明顯多于其他地區。江蘇省節水產業初步調查表明,涉及企業數量達到1.2萬余家,涵蓋了工業節水、農業節水、城鎮生活節水和節水服務等領域。

節水產業活力初步凸顯。隨著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和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全社會對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更加嚴格的節水標準和定額、更加先進的水效標桿和領跑者等也帶動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節水產品裝備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流通服務、工程建設、服務管理之中。僅從合同節水管理看,截至2023年底,合同節水管理項目已實施869項,吸引社會資本超90億元,年節水量超過4億立方米,平均節水率達20%以上。2022年全國開展的第三方節水服務企業調查顯示,節水貸款余額超2300億元,節水服務企業2019年至2021年平均凈利潤率從5.5%增加到8.0%。各地積極舉辦節水的展銷會、交易會、博覽會,推動節水供需兩端有效銜接和技術交流。2022年和2023年全國節水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約300家節水企業集中展示先進技術產品,項目簽約超過120億元。

節水產業聚集效應正在形成。目前我國初步呈現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為節水產業發展高地、其他地區多點推進的產業格局。其中,節水企業最多的省份為江蘇、廣東、浙江、山東、上海、河北、福建等。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具有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市場環境相對較好,成為節水企業集群集聚發展的先行區域。長三角地區以海鷗冷卻、河馬井管材、威派格智慧化集成等為代表的節水企業已經成為單項冠軍企業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領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創新、分工協作和資源整合。江蘇(武進)節水產業園和江蘇(宜興)節水產業園正在推進建設,聚集新型節水設備及技術研發與生產、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領域規模以上企業超140家。珠三角地區以玖龍紙業、溢維環境、箭牌衛浴等為代表的一批企業產品水效不斷提升,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帶動了節水產業集群發展。京津冀地區以大禹節水、惠達衛浴、海森灌溉機器人等為代表的一批節水企業,不斷聚集和拓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融通發展。除以上三個集聚地區之外,其他地區也呈現多點集中發展的態勢。

總體來看,我國節水產業潛力巨大、前景可期,一批先行地區已經在節水產業孵化培育上取得顯著成效,節水產業正在逐步擴張,加之孵化培育一批引領能力強、經濟效益好、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節水產業萬億規模將會逐漸形成。

節水產業的發展困境亟待破解

目前我國節水產業尚處于萌芽階段,節水產業總體呈現小、少、散、弱特征,其企業規模和數量、產業分布和結構、技術創新和水平等與成熟產業體系尚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節水產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長期以來節水主要依靠政府推動,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夠,有利于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初步調研表明,工業用水水費支出僅為全成本支出的千分之2-3,遠低于能耗占成本支出的水平。水利工程供農業灌溉的水價平均為0.13元/m3 ,而供水成本卻平均高達0.40元/m3,現行水價僅為成本的33%。供給非農業用水的水價僅為成本的46%。不但水價過低,而且水利工程供水水費收繳率平均為72%,農業灌溉終端的水費收繳率平均約為61%。長期過低的水價水平導致節水上的投資運營不合理,用水權歸屬不清晰,從而導致節水產品生產銷售市場活力不足,無法形成合理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節水產業市場主體發育不全。雖然從總體上看,已經有一大批從事節水的企業,甚至還有一些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業聚集效應正在形成,但是更加深入細致觀察后可以發現,無論從企業規模、數量、從業人員數量看,還是從龍頭企業發揮的引領作用看,以節水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少之又少,具有社會廣泛認知度、品牌影響力和規模優勢的龍頭企業很少,無法形成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態勢,節水企業遠未達到成熟產業需要規模、數量,產業發展的環境亟待改善。

節水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從發明專利和相關論文數量看,目前有效的節水專利很少,遠不及節能、環保產業的專利數量。節水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的融合發展尚不充分,也相對比較滯后,特別是節水技術集成不夠,與市場需求脫節,節水產品有效供給能力不足。監測計量技術、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工業節水工藝等長時間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革,被市場接受的節水技術工藝應用少之又少。節水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節水設備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較低,節水產品技術含量和整體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中低端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嚴重,仿制濫制問題突出,社會認知度低,節水產業迭代升級比較緩慢。節水技術研發投入不足,行業存在核心技術突破的壓力,前瞻性和多元化人才需求迫切。

我國未來節水產業潛力巨大

智能化、精準化技術與管理需求日益凸顯。我國節水產業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正逐步向智能化、高端化、精準化方向邁進。

在用水智能監測與控制系統方面,未來需要應用智能傳感器、遠程監控系統和智能化控制技術,實現對水資源利用過程的實時監測與精準控制。在農業領域,智能灌溉機器人或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氣象條件等參數,根據作物需水量自動調節灌溉量,實現精準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工業領域,智能化的綜合用水管理系統能夠實時監測生產過程中的水耗,并通過數據分析優化用水流程,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

在新型節水材料與技術方面,未來的節水材料可能會向多功能化方向發展,具備更高節水效率,能夠在同等條件下減少水資源的消耗,而且需要在保證高效節水性能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材料可回收、可降解或對環境影響小,同時具備節水、防污、保溫等多種性能。

在精準化管控方面,通過優化生產工藝、改進用水設備、加強用水監測等措施,實現用水的精準計量、精準控制和精準調度。在農業領域,通過智能節水灌溉精準化智能控制,可以確保作物在最佳生長狀態下獲得適量的水分和養分,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同時減少水資源和肥料的浪費。

跨領域應用與融合需求巨大。節水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中,跨領域應用市場需求是一個重要的方向,通過融合節水技術與其他先進的技術,加快產業升級改造。特別是在農業節水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生物農業技術的結合方面,通過精準灌溉、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隨著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節水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技術、生物農業技術的融合產品將更具市場競爭力。農業節水技術與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結合,可以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這種融合將推動節水產業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和發展。

國際合作與市場拓展需求不斷擴大。節水產業的國際合作與市場拓展在未來市場需求方面展現出廣闊的前景。隨著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各國對節水技術和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針對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海外市場開發,如非洲、中東、南亞等地區,這些地區對節水技術和產品的需求尤為迫切。發達國家在工業節水、城市節水等領域也有持續的節水技術和產品需求。與此同時,國際上節水龍頭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將促進節水技術的共同進步和創新。

優化發展我國節水產業的路徑選擇

加強統計調查,摸清節水產業發展基礎。準確掌握我國節水產業發展現狀,是科學制定節水產業發展目標的基礎,也是推動發展節水產業精準強鏈補鏈的重要前提。目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沒有針對節水產業設置專門的分類,無法通過統計機構獲取相關的統計數據。同時,對節水產業概念認識不統一,哪些屬于節水產業哪些不屬于節水產業理解還不一致,導致各地在調查節水產業發展現狀時的統計口徑也不同,這些問題給摸清節水產業造成很大的困難。加快發展節水產業,首先應準確掌握節水產業發展情況、問題和癥結。一方面,通過培訓、宣傳等措施,深化社會大眾和各個方面對節水產業的認識理解,為推動加快發展節水產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節約用水部際協調機制作用,應該積極推動建立節水統計調查制度,明確節水產業統計指標,加強水利、發展改革、統計、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城鄉建設等相關部門溝通協作,開展節水產業發展現狀統計調查,準確客觀評價節水產業規模和企業發展現狀,為節水產業發展規劃方案編制和制度政策制定實施提供科學支撐。

充分發揮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激發節水產業發展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實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建立健全區域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完善用水定額和節水標準,對地區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等關鍵指標進行管控,可以從區域層面管住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的上限,推動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采取節水產品裝備,對不符合要求的已建項目進行工藝節水改造。通過構建國家、行業、地方、團體和企業等不同層級的標準體系,從用水者角度管住用水強度的上限,不斷提升節水產品裝備制造的質量和水效等級,促進節水產業不斷朝著高端、智能、綠色方向發展。

培育壯大節水重點企業,促進節水產業集群集聚發展。企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主體,也是推動節水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針對目前我國發展節水產業面臨的問題,首先,要從供給側出發,解決節水企業規模小、數量少的短板,積極推動孵化、培育、壯大節水企業,打造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隱形冠軍、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充分發揮好這些重點企業產業鏈主引擎作用和聚合輻射效應,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其次,要鼓勵節水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著重解決節水產業“散”的問題。優化節水產業集群的區域和領域布局,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節水產業集群。在創新要素集聚、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大力發展節水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針對西北干旱地區、南方多雨地區以及黃河流域高耗水產業聚集地區,分別圍繞節水灌溉、裝備制造、調蓄防洪、工業節水改造等,培養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節水產業制造、創新發展基地。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建設節水產業園區。各地要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基礎和發展定位,明確突破口、找準發力點,積極儲備一批具有良好基礎和發展潛力的節水產業集群,瞄準本地節水產業集群升級創新的薄弱環節,發揮好政策“組合拳”效力,精準提升集群升級和創新發展的能級。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打造節水產業驅動新引擎??萍紕撔绿貏e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夠催生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節水產業的核心驅動力。沒有科技創新就沒有節水產業的發展,更沒有節水產業的壯大。加強節水科技創新尤其是前沿科技創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資源支撐,以科技創新推動節水產業創新。打通科技成果產業轉化渠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資金、技術、應用、市場等要素對接,努力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節水產業和產業鏈上,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在科技創新主體培育方面,要充分發揮國家級科創平臺作用,建設節水科技創新中心和實驗基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承擔節水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加大研發、設計和生產。在科技創新主攻方向方面,要推動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強化節水技術系統集成。

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發展節水產業是系統工程,需要多措并舉、協同發力,需要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的融合發展。建立與發展節水產業需求相適應的要素保障機制,強化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等要素協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精神要求,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建立與節水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制度政策體系,通過制度創新破除影響和阻礙節水產業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節水產業快速發展。充分發揮好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節水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落實和完善節水稅收優惠政策,針對研發、設計和生產等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出臺相應的稅收優惠,及時修訂相關的適用條件和標準,更好適應當前節水產業多元化、多業態、多模式的發展現狀。強化需求側節水管理,激發供給側動力和活力,推動節水產業市場供需兩端有效銜接,大力鼓勵支持發展社會化、專業化、規范化的第三方節水服務產業,支持節水服務機構創新節水服務模式。

(作者為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文獻】

①《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發展節水產業的指導意見》,中國政府網,2024年6月25日。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