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度反腐大片《反腐為了人民》在央視播出,專題片選取了12個案例,生動的講述了正風肅紀反腐的故事,引發大量網友關注和熱議。這背后折射的是人民對反腐工作的認可和擁護。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黨員干部當以案為戒,“正”字當頭、正心律行,以正確政績觀推動干事創業行穩致遠。
首在“正心”,黨性錘煉不停步。只有思想上真重視,行動上才能真落實。從《反腐為了人民》中看到,有些干部“打腫臉充胖子”,盲目“鋪攤子”、熱衷“搞形式”,歸根結底是政績觀出現了偏差。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性。只有黨性堅強、摒棄私心雜念,才能保證政績觀不出偏差。黨員干部必須自覺擰緊思想“總開關”,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須知公權姓公,一分一厘不能亂花、一絲一毫不能私用,真正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從思想深處解決好“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怎樣樹好政績”的問題,讓正能量的土壤澆灌得更肥沃,清風正氣更加充沛豐盈。
重在“正風”,為民造福不松勁。《反腐為了人民》影片中,一個個沉痛的教訓啟示著:當干部將群眾利益置頂,便會秉持公心,規范用權。反腐為了人民,這是初心,也是使命。要聚焦讓群眾真切感到清風正氣就在身邊,一方面,圍繞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如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生態環保等,開展專項反腐行動,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微腐敗”問題,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政策落實、每一次公共服務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寬舉報渠道,設立專門的舉報熱線、舉報網站、舉報信箱等,讓權力在陽光下進行。
貴在“正行”,務實苦干不虛功。在大眾認知里,腐敗常與貪污受賄掛鉤,但不作為其實也是一種腐敗,正悄然侵蝕著公共利益與社會公平,比如懶政怠工、互相推諉等等。這本質上是對職責的褻瀆,浪費公共資源,損害政府公信力,破壞了社會的正常運轉,必須予以重視和整治。要以焦裕祿、趙亞夫、黃文秀等優秀黨員干部以及本地區優秀典型為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牢“不作為也是腐敗”的政績觀,通過典型的力量引領黨員干部擔當作為。同時,要加強黨風廉政教育,以鞏固拓展黨紀學習教育為抓手,經常性開展黨紀國法教育、廉政文化建設等活動,提高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作者:殷瀟,王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