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華文明標識的傳播體系構建與全媒體呈現

【摘要】中華文明標識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代表性符號和標志性象征。構建系統化的中華文明標識傳播網絡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中華文明標識的存在形態豐富多樣,涵蓋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等全感官領域。為此,應重視中華文明標識的全感官識別與傳播。同時,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地利用多種媒體資源,結合大數據算法與個性化內容推薦,實現不同媒介之間無縫銜接的接力傳播、潛移默化的植入傳播以及潤物無聲的沉浸式傳播。

【關鍵詞】中華文明標識 傳播體系 全感官識別 全媒體呈現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明標識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代表性符號和標志性象征,既包括有形的文明古跡、文物器具、地標建筑等,也包括無形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社會規范和儀式過程等。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任務。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強調“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華文明標識傳播體系作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中華文明標識的藝術呈現、媒介傳播及受眾體驗等。構建系統化的中華文明標識傳播網絡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不僅能促進文明之間的多元交融與相互借鑒,亦為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與當代價值的全球傳播奠定基礎。

中華文明標識的內涵及價值

中華文明標識是中華文明價值符號的高度凝萃與突出展示,因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核心載體,也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標志。七百多年前,中華文明的標識性器具、服飾、藝術品及生活方式,如瓷器、絲綢、繪畫和茶文化等,形成了可見、可觸、可用、可品的中國風尚,風靡于歐洲大陸,成為一些人的身份象征,并賦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東方審美和詩情畫意。

中華文明標識是中華文明的標志性呈現。不同歷史時期的中華文明及其標識一脈相承、延續發展,在相互交融中,相互促進、一體共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中華文明標識具備三要素:內在精神的凝練、外在符號的表征和行為體驗的內化。中華文明標識在精神層面的核心要義為“文以載道”,在物質層面的客觀呈現為“器以藏禮”,兩者互為表理,相互襯托,但還需要通過行為體驗才能內化。這也呼應了現代識別系統理論的理念識別(MI)、視覺識別(VI)和行為識別(BI)。

中華文明標識具有文化識別、文化認同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價值。中華文明標識凸顯了中華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獨特之處,幫助人們識別和理解中華文明在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思想理念上的特點,強化中國人民的文化歸屬感和自信心。中華文明標識還能有效提升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力,增強文化向心力,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國際舞臺上,中華文明標識也能作為促進對外交流的載體。鮮明的中華文明標識不但能增強國家的形象力和吸引力,還能通過IP延伸形成國家文化資產。

當前,中華文明標識事業蓬勃發展,整體態勢積極向好。隨著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融入,中華文明標識的創造與傳播變得更加高效便捷,為中華文明標識的現代表達與推廣開辟了新的路徑。中華文明標識的國際傳播也逐步加強,通過文化交流、藝術展覽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魅力。

中華文明標識的全感官識別與呈現

中華文明標識的存在形態豐富多樣,涵蓋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與味覺等全感官領域。人通過不同感官分別感知外界刺激,再在大腦中整合形成統一的知覺。如此一來,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不再碎片化。且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感官同時接收信息時,其感知效果顯著優于單一感官。為此,應重視中華文明標識的全感官識別與傳播。如果僅依賴某種單一感官符號如視覺或聽覺符號,而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符號缺席,則難以充分體現中華文明標識所蘊含的全感官特性,也導致中華文明標識的傳播缺乏整體性,使受眾對標識的印象不夠深刻、感覺不夠真切,難以形成完整而深入的認知。

一是完善中華文明的視覺符號。中華文明標識具有高度抽象性和象征性。采用直觀且易于理解的視覺符號,通過圖形、色彩與形狀的巧妙運用,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傳達中華文明的核心精髓,進而在受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不同色彩與圖形所蘊含的隱喻,能夠有效傳遞中華文明的歷史情感與價值觀念,增強形象力和傳播力。尤其是在當下視聽媒體傳播盛行的背景下,視覺符號的標準化、固定化、形象化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華文明標識的傳播效率,也為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構建一個更加豐富且具有表現力的中華文明視覺符號體系,對于推動其跨文化傳播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是定制中華文明的聽覺標志。選擇識別度高的傳統音樂、樂器、唱法、唱調等,形成富含中華文化韻味的聽覺符號,超越語言的障礙,使受眾在聽覺體驗中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聲音的伴隨性可使其無干擾地嵌入各類場景,從而實現更為廣泛的文化傳播效果。特定音效與旋律往往能夠有效喚起聽眾的情感反應,通過聲音的反復性,建立起深刻的印象,使人不由自主地隨之哼唱或舞動。音樂與聲效所營造的氛圍感亦可顯著增強參與感和沉浸感,讓受眾在體驗過程中更加投入和認同。構建一個富有韻味的中華文明聽覺標志體系,不僅可提升其傳播力,也能提高其穿透力。

三是形塑中華文明的嗅覺印記。巧妙運用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義與豐富文化想象的獨特香氣,如沉香、檀香、麝香等。這些香氛的設計不僅能夠使中華文明標識在諸多文化符號中脫穎而出,增強其辨識度,喚起受眾的聯想,強化記憶,還能創造出令人愉悅的氛圍與舒適的體驗。嗅覺作為一種直接而深刻的感知方式,能夠有效延長個體的注意時間,并顯著提升情緒狀態,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與接受度。構建一個讓人如入芝蘭之室的中華文明嗅覺體驗體系,不僅能夠強化認知,還能起到文化浸潤的作用。

四是雕刻中華文明的觸覺烙印。通過定制陶瓷、絲綢及刺繡等材質的獨特紋理與形狀,以提供直接的觸覺體驗。這種體驗不僅能深化認知與感知印象,使信息呈現得愈加生動與具體,還能夠將感覺與記憶緊密相連,使受眾在觸摸中不僅感知質感,亦能提升中華文明標識的價值感。通過精心設計的手感、觸感與體感,能夠有效增加互動的機會,進而增強中華文明標識的親和力與參與度。構建一個能觸及心靈的中華文明觸覺體驗體系,既能促進感知,還能在更廣泛的文化語境中建構觸覺烙印。

五是建立中華文明的味蕾記憶。通過對中華特色美食的品嘗,以味覺體驗加深對中華文化的感知與記憶。中華美食不僅體現了多樣而豐富的地域風味及獨特的烹飪技藝,更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和家庭家鄉的情感紐帶,促使歷史、文化、社會與個人情感緊密交織,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美學。建構一個獨特而有深意的中華文明味蕾記憶體系,既鮮活與生動,又能賦予個體以文化歸屬與情感聯系。

當前,在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構建與傳播中,視聽之外的感官符號尚未得到充分應用。隨著傳感技術、嗅覺裝置、觸覺材料及體驗活動的日益普及,全感官呈現已逐漸成為現實。通過應用感官模擬技術,借助通感技巧,賦予日常生活以美感與深意,從而構建中華文明標識的“全感官識別系統”。該系統通過視覺識別、聽覺識別、嗅覺識別、觸覺識別與味覺識別的標準化、協調化與統一化,實現對中華文明標識的全面識別與整體感知。全感官設計不僅創造出更加豐富、時尚與獨特的感官體驗,還能顯著提升個體的認知、記憶與情感體驗,加深整體印象與真實感。

中華文明標識的全媒體傳播與呈現

在傳播中華文明標識時,僅進行文字闡釋可能導致信息的可讀性和易懂性降低,同時難以有效吸引年輕受眾對相關傳播內容的持久關注。針對這些問題,亟需探索更為靈活有效的傳播策略。借助心理學中的“情境效應”理論,即特定情境會顯著影響個體對信息的記憶與理解,可以有效提升中華文明標識的傳播效果。將中華文明標識巧妙植入并融入人們所熱衷的短視頻、直播、影視劇、綜藝節目、游戲、文創產品等,甚至日常生活,使其成為背景畫面、背景音樂或隱含線索,與情境融為一體,這種方式能潛移默化地使中華文明標識在受眾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與記憶。同時,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地利用多種媒體資源,結合大數據算法與個性化內容推薦,實現不同媒介之間無縫銜接的接力傳播、潛移默化的植入傳播以及潤物無聲的沉浸式傳播。

第一,規劃中華文明標識的全程植入傳播。舉辦如“中國文化節”和“中華文明展覽”等活動,讓公眾從各個環節深入體驗中華文明的歷史、藝術、飲食及習俗,形成一個持續且連貫的文化傳播鏈條。通過“主題創意、動線規劃、精神內化及行動固化”等環節,全面提升中華文明標識的行動體驗,增強公眾的積極性與參與感。

第二,創造中華文明標識的全息植入傳播。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數字人等技術,立體化傳播中華文明標識。例如,故宮博物院的VR展廳利用全息成像技術再現中華文明的重大歷史事件,使歷史人物得以“復生”。在虛擬環境中,觀眾不僅能夠沉浸式地欣賞文物之美,更能夠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從而創造出全息式的文化體驗。打造具備道德教育、紀念追思、展示傳承等多重功能的“數實”空間,能使人們在沉浸中提升對中華文明標識的認知、認同及內化。

第三,引導中華文明標識的全員植入傳播。動員公眾、企業及各類機構共同構建中華文明標識的共創、共傳與共享的生態體系。激發國內外“粉絲型”受眾對中華文明標識的情感共鳴與共情,鼓勵并獎勵其參與中華文明標識的原創及二次創作。同時,鼓勵公眾參與傳播實踐,積極進行社交網絡分享,以增強“粉絲”對中華文明傳播的主動性與黏性。

第四,建構中華文明標識的全效植入傳播。將中華文明的標識性元素,如中華符號、中國價值觀及中國精神等,廣泛嵌入多樣傳播媒介與社會生活之中。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其在媒介中的傳播效力,還能夠發揮其在提升生活審美及美育教育等方面的效能,進一步促進國際交流的效果。在各類媒介中,如電視理論節目《社會主義“有點潮”》,巧妙融入中華文明的標識性理念,增強其對年輕受眾的吸引力。在教育領域,通過課本、活動和展覽等多樣形式,將中華文明標識植入學校教育,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以及體驗中華文明的深厚內涵。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如書畫展覽、公益講座等,鼓勵公眾參與,以增強中華文明標識的普及。在國際交流、旅游、科技及教育等對外交往領域中融入中華文明標識,既能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又能促進與其他文明的有效互鑒,以中華智慧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為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社交網絡欺凌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及其治理研究”(項目編號:20BXW124)成果】

【參考文獻】

①霍巍:《中國考古與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構建》,《人民論壇》,2024年第16期。

②趙雅文、魯語涵:《中原地區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建構邏輯與傳播路徑》,《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第1期。

③馮月季:《中華文化符號的內涵、疆界與生成要素》,《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年第1期。

④詹小美:《中華精神標識的要義凝練與國際傳播》,《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第17期。

⑤葛明貴:《感覺剝奪實驗研究述評》,《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