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完善多樣化的老有所學服務體系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當前我國老年教育加速發展,老年人學習資源和活動日益豐富。但是,老有所學的支持條件和服務供給,還存在不適應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形勢和老年人日益多樣化學習需求的短板。對此,應通過擴大老年教育服務資源的有效供給,推動老年教育從“娛樂型”向“賦能型”轉變,創新老年教育和老年人學習方式,推動養老服務與老年教育深度融合,有效提高老年教育辦學質量等舉措,進一步完善老有所學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老年人 學習 精神需求 老年教育 老有所學 【中圖分類號】C924.24 【文獻標識碼】A

老有所學是老年人自主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是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徑,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必要支撐,是終身學習的必要環節和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重要方面。這一要求需要抓好落實。202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指出:“豐富老年文體服務。”“建設國家老年大學,推動面向社會開放辦學。依托國家老年大學搭建全國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老年教育資源庫和師資庫。” 這為我國發展老年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國老年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和以各種方式參加學習的老年人持續、快速、大幅增加,老年教育服務的資源和網絡逐步向城鄉基層延伸、內容和方式日益豐富、現代科技手段加快普及、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終身教育和老年教育法規、政策、規劃陸續實施,多層級、多主體辦學的中國特色老年教育服務體系構架初步形成。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統計,在過去5年里,我國老年大學的數量年均增長速度達4.7%,我國每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擁有的老年大學約為4.3所。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全國以各種形式參加學習的老年人有2000多萬人(含遠程教育注冊學員1000多萬人)①。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較大,這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73%。當前我國老年教育服務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仍然較突出,供給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矛盾并存。具體表現為: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對老年教育和老年人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和統籌協調不夠。有的老年人自身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信心不強,社會存在“老年人不需要學習、沒有能力學習”的偏見。二是功能定位不全面。老年教育的娛樂性內容較多,賦能性成分不足;同質化課程較多,特色化、梯度化發展欠缺。三是供需對接不精準。有的老年大學(學校)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針對性不強,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的老年教育沒有瞄準農村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存在“所教非所需,所需無人教”的難題。四是支持條件不完善。老年教育的財政投入缺乏剛性、量化的法律約束。師資隊伍不強,選拔渠道較窄,培訓和晉升機制不完善,部分教師知識和能力不勝任。五是社會資本參與老年教育的積極性有待提升。有的民辦老年大學因長期虧損而停辦,有些能支撐下來的,主要靠其他途徑贏利,線下主要是增加旅游、養生等后端服務,線上則通過做老年主播、電商等形式獲利。六是質量效益有待提高。統籌協調機制不健全,資金資源整合和共享不足,綜合效用沒有達到最大化。以上問題,都需要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中著力破解。

積極倡導“在學習中養老”的思想觀念

廣泛宣傳加強老年教育和老年人自主學習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增強老年人社會適應和社會參與能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開展的“積極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教育與生活質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8.19%的被調查者認為,通過教育和學習,其“社會適應與支持”能力得到較多或非常多的改善。②二是老年教育和學習有利于提高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前述問卷調查顯示, 87.93%的被調查者認為,其“生活品味”獲得改善和提高。③三是老年教育和學習有利于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身心健康。前述問卷調查顯示,98.10%的被調查者認為,老年教育對于老年人豐富精神世界、充實自己具有重要作用。④四是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與穩定。主要是有助于促進老年人參與社區發展、擴展人際交往、改善家庭關系等。

科學闡釋發展老年教育和老年人學習的可能性。一是當代腦科學研究證實,老年人腦的樹突具有生長能力、有代償修復功能機理。實驗證明,老年人的腦突觸和樹突仍然具有形態學和功能學意義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可以使樹突產生更多的關聯,形成新的、相當數量的神經環路,以至超過已喪失的原有神經元的功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這一部位形成新的樹突網絡,從而能夠有效地補償由于腦的老化和神經退行性改變帶所來的神經結構缺陷。⑤二是當代終身發展心理學證明,老年人的智力仍然具有成長的空間。短時記憶和特定生活情景的記憶能力可能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但是其他類型的記憶(如語義記憶)則很大程度上不受影響。⑥三是當代心理學認為,關于老年人認知能力不斷退化的傳統觀點和研究方法存在誤區。早期關于智力如何隨衰老而改變的研究,通常使用的橫斷實驗法有明顯缺陷:無法排除年幼組因比年長組接受的教育更多而得分更高的現象。此外,一些傳統的智力測驗包含計時或反應時間的因素,這也使老年人的成績更低。⑦總之,在80歲之前,認知能力的下降是微小的,可以通過訓練和練習來保持。

充分激發老年人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一是傳承和創新“活到老學到老”的歷史傳統。二是樹立當今社會老而好學的榜樣。例如,天津市河北區衡山社區老年學校李春蘭老人,八十四歲學會了使用電腦、電子郵件、微信、網購,2016 年被評為全國十佳“事跡特別感人的百姓學習之星”。三是創新“老有所學”激勵機制。評選各種類型的老有所學楷模,建立老年人學分積累和轉換機制,搭建老年學習成果展示交流平臺,擴大老年學習的溢出效應。例如,溫州市老年電視大學與有關企業簽約,推動簽約企業對持學員證的老年人的消費實行打折優惠。

擴大老年教育服務資源的有效供給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推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發揮部門、行業、企業、高校舉辦老年大學的優勢和積極性。一是推動更多的黨政機關和群團組織舉辦老年大學。2018年馬鞍山市殘聯開辦了全省第一所殘疾人老年大學。2022年8月,含山縣殘疾人老年大學開學。創辦之始,該校一直堅持特色辦學。堅持分類施教,對肢體殘疾老人,將理論宣講、書法繪畫、輔助器具的使用適配等作為重點內容;對視力殘疾老人,將器樂、盲人按摩技法、信息無障礙等作為重點內容;對聾啞老年人,將手語、助聽器、輔助器具使用方法等作為重點內容。堅持康復教育一體化,為殘疾老年學員適配輔助器具(如助聽器),開設輔助器具的使用與保養課程,提升輔助器具使用效果。二是用好企業的辦學條件和優勢資源。鼓勵新聞媒體開辦老年大學及教學點。例如,湖南《快樂老人報》舉辦的快樂老人大學。攝影企業利用照相器材和攝影師的優勢開辦攝影老年大學,如,上海星光器材城舉辦的星光攝影老年大學。餐飲企業利用廚師專業優勢和營業場地空檔時間開設針對老年人餐飲文化體驗課程。三是促進企業老年大學與駐地共建共享老年教育資源。鼓勵企業老年大學積極承辦社區老年學校的職責,既服務本企業退休職工,也對社會成員開放。四是發掘高校開展老年教育的巨大潛力。安徽省教育廳等四部門聯合發文,要求省屬公辦高校加快舉辦老年大學,對周邊社區居民開放、招生。江蘇省先后三批共認定了74個“江蘇高校銀齡學習中心”,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性特色課程和相關學習支持服務。五是充分利用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老年教育。國家圖書館開設了免費的“關愛夕陽”老年課堂,開設裝裱課。重慶圖書館成立了老年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等地的老科協利用科技場館開設老年科技大學。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利用體育場館開辦了老年體育大學。

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優勢互補、合作辦學。一是政府與高校合作。天津市靜海區政府與天津中醫藥大學共建區校終身學習聯合體,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辛莊鎮政府簽約共建“區校終身學習聯合體”。二是老年教育機構與企業合作。一些地方的老年大學與煙草、銀行、新華書店等企業合作開辦分校。上海市黃浦區社區學院與敘友茶莊合作,為學員提供茶葉分類、加工、鑒別,沖泡技巧,茶道文化和茶藝表演等學習體驗課程。三是老年大學與社會團體合作。連云港市老年大學與市健康學會、醫學學會合作開設“健康學校”,并聯合醫療機構設置 “中醫養生”“老年慢病管理”“家庭護理”“刮痧”等系列課程。安徽省懷寧縣老年大學與縣太極拳協會、詩詞學會等12個社團合作組建辦學聯合體。

強化老年教育服務精準供給。一是摸準需求。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虎邱鎮雙格村經濟基礎較薄弱,老年學校辦學條件差,后來發展成為縣級示范校、市級先進集體,重要原因之一是摸清了老年人學習愿望和實際需求。該校校長通過挨家串戶和老年人促膝談心,了解到很多老年人體弱多病,又要耕作責任田(多數種茶),在此基礎上確定開設養生保健和農業科技課程,聘請鄉村醫生給學員講授養生保健知識和常見病的預防知識,傳授治病治傷的秘方,聘請老茶農講授茶葉種植管理、采制技術,幫助學員們提升種茶技術,因為有了這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老年人參與率和持久性很高。二是精準施教。浙江省桐鄉市濮院鎮老年學校結合當地羊毛衫優勢產業,開設毛衫編織班。浙江省海寧市黃灣鎮是水果之鄉,鎮老年學校和村、社區老年學堂教老年人運用智能手機銷售水果。三是層級聯動。發揮國家老年大學為地方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的賦能作用。以基層需求為導向,省、市、縣老年大學采用“訂單式”送教方式,向基層輸送老年教育優質課程和師資。

推動老年教育從“娛樂型”向“賦能型”轉變

當前老年教育的娛樂性成分過重,而賦能性內容不足。各級老年大學(學校)的課程設置以文娛休閑、衛生保健為主,而心理健康、生命關懷、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課程明顯不足。對此,應積極推動老年教育從“娛樂型”向“賦能型”轉變。

開展職業技能教育,為老年人就業創業創造條件。江蘇省太倉市老年大學成立了老年人生涯發展指導中心,開發了健康指引、興趣培養、能力拓展和社會服務等課程;與市家政協會合作,對完成學業并經過相關技能測試合格的學員,頒發“技能培訓合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2024年已開設“家廚師”“家務師”“育嬰師”班,下一步還將開設“小兒推拿”“嬰幼兒輔食添加”“中老年營養餐”等實用技術課程。

開展創業實訓。浙江省龍泉市將老年人群納入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改革試點,打造“銀耀共富工坊”系列項目,該市錦溪鎮老年學校舉辦木耳包裝銷售、直播帶貨等培訓班。貴州省黔西南州各級各類基層老年大學(學校)積極開發民俗文化課程,有的縣老年大學開設布依戲、布依山歌、布依刺繡等“非遺”課程,有的利用老年學校平臺開展民族服飾、手工繡、竹藤編織、特色美食等民間技藝短期培訓,推動學習成果轉化為經濟收入。

探索開展老年學歷教育。江蘇開放大學自2014年起開辦老年學歷教育,所有本、專科專業均向老年人開放,同時,設置了專門開設面向老年人的學歷教育,本科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分攝影、書畫、詩詞賞析三個方向),授管理學學士學位;專科設了2個專業:攝影與攝像藝術、中文。

豐富老年人閱讀和學習支持服務。支持出版更多適合老年人的優秀出版物。將更多的優秀老年出版物納入國家出版基金支持范圍,持續為老年人遴選、推介優秀讀物。進一步豐富適老化數字閱讀資源。支持各類網上學習平臺進行適老化改造,加快開發移動終端學習資源、老年教育微信公眾號和電子版、有聲版老年讀物,方便老年人網上“聽書”。推動廣播、電視、報刊的學習資源數字化轉型,開發微課、慕課、云課堂、網絡直播課等不同形式的學習資源。發展社區為老助學志愿服務。健全為老年人助學的志愿服務網絡,評選表彰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優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創新老年教育和老年人學習方式

推廣團隊式學習。培育和發展老年學習團隊,是彌補老年教育資源不足、激發老年人學習動力、滿足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和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老年人學習成就感和集體歸屬感的有效之舉。培育老年學習團隊,重點是突出學習元素,加強核心成員培養,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如,北京市制定了《新時代老年學習共同體評估指標(試行)》,上海市研制了《星級老年學習團隊建設標準》,杭州市持續開展示范社區學習共同體認定和選樹。

探索體驗式學習。開發體驗課程。例如,上海老年大學依托“智慧生活體驗教室”,在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方面開發了60多門體驗式課程。建設體驗基地。西安市教育局印發《西安市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管理辦法(試行)》,規范特色體驗基地建設。加強體驗教學。浙江寧波市鎮海區澥浦成人學校為改變農村老人不愿主動參與學習的現狀,組織免費游學活動,參觀低碳科普館、海防遺跡博物館、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等活動,用微課播放的方式教老年人如何坐地鐵、制作家常菜,等。

發展遠程教育。加強老年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江蘇省推動老年教育學習資源庫建設,在全省范圍內征集老年教育相關資源,建立遠程教育資源庫,實現共建共享。豐富智慧學習場景。構建虛擬與現實融合的互動體驗式學習場景,重點打造在線體驗、場館云游、AR/VR人文行走等特色學習場景。研發適老化的遠程學習終端。打造適合老年人手機端、電視端等學習平臺,讓更多的老年人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APP小程序隨時隨地開展在線學習。提升老年人數字化素養。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數字能力培訓服務。加強老年遠程教育收視點管理,及時解決老年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充分發揮“老有所學”對“老有所為”支撐作用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給“銀齡行動”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指出:“希望廣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學為結合”是中國老年教育的一貫原則和顯著特征。1983年成立的中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紅十字老年人大學就把“老有所為,服務社會”列入辦學宗旨。我國老年大學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實踐,積累了許多值得深入總結和持續堅持的“學為結合”經驗。

發揮決策參謀作用。福建老年大學經濟學會成立于1997年2月20日,時任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欣然同意擔任名譽會長,并發來賀信。該學會大力開發老年智力資源,深入研究探索我國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積極為全省兩個文明建設獻計獻策。2024年,該學會與華福證券合作撰寫的《重點聚焦“新老人”群體,加快發展我省銀發經濟的四點建議》,得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普遍成立了各種類型的志愿服務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行動。上海市退休職工大學于1997年成立了保健服務隊,從校園向社區輻射,提供推拿、刮痧、耳穴、艾灸、量血壓及健康咨詢等志愿服務。一些老年大學還將學業成績較好、樂于助人的優秀學員推薦到老年大學分校、街道和社區教學點擔任教師。山東榮成老年大學向工業、農業、水產業等部門推薦學有所成的專業技術學員,使之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急需人才的重要來源。

提升志愿服務能力。2022年10月,福州市老年大學整合原有志愿服務工作資源,成立福州市老年大學“金色年華”志愿服務總隊,并推動各分校及各縣(市)區老年大學均成立各校的“金色年華”志愿服務隊,編寫了老年志愿服務培訓教材——《志愿福州 金色年華》,為老年志愿服務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開展老年大學志愿者骨干培訓,制定老年大學志愿服務工作制度的制度規范。瀘州市老年大學制定了基層老年志愿服務示范點建設標準、年度志愿服務計劃,開展評優、表彰。

從2003年開始,全國老齡委連續組織開展“銀齡行動”,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參加“銀齡行動”老年志愿者總人次已超700萬,開展援助項目4000多個,受益群眾4億多人次。廣大老年志愿者發揮余熱,在貢獻社會中實現了老有所為。

深化老年教育與健康養老服務深度融合

《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推進養教一體化,推動老年教育融入養老服務體系”。整合利用社區居家養老資源,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各類社區居家養老場所內,開展形式多樣的老年教育,可有效豐富住養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推動教育機構與養老機構聯合。江蘇省在全省范圍內推動建設“養教聯動”基地,將老年教育從學校延伸到養老機構,對每個基地分2批給予10萬元專項支持經費;組織老年大學學員與養老機構結對,定期進養老機構為院內老人提供所需要的志愿服務。浙江省寧波市的一些養老機構分類對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務:對低齡老年人,提供體閑娛樂型、學術型、生存技能型、生活藝能型等系列課程,開展常規式教學;對高齡老年人提供養生保健、文化娛樂類課程;對失智老年人,開展園藝治療以及趣味游戲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

其次,推進社區居家層面的“養教結合”。天津市將老年人學校納入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建設標準,由福利彩票公益金給予建設補貼。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古田縣等地探索“農村幸福院+鄉村樂齡學堂”的辦學模式,每周組織老人學習一次,實行“共學、共伴、共餐”。福州市探索“9點鐘課桌”“11點鐘飯桌”和“四點半課堂”錯時利用模式,實現老年人飯桌、課桌按需轉換。

最后,推進康、養、學、游聯動。培育“醫養教”相結合的老年教育共同體,將“養、醫、體、文”等場所與老年人學習場所結合,在養老服務機構開展醫養教結合試點,創新老年教育辦學模式。加大健康教育、體育健身在老年大學(學校)課程中的分量,加強老年游學基地建設,整合文旅、科普等各類公共文化資源,打造更多的終身學習體驗基地。

完善老年教育和老年人學習的條件保障

建立健全多樣化的經費投入機制。一是探索建立“生均+專項”的財政經費保障機制。福建省石獅市從2015年起,把老年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市老年大學和所有基層老年學校經費均納入市教育預算,由市財政按每人每年 250 元的標準納入預算。2018年6月,安徽省財政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老年教育發展經費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老年大學(學校)專項辦學經費定額保障機制。202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老有所學”暖民心行動方案》,明確規定:“縣級以下公辦老年學校,按200元/人·年標準撥付人均保障經費。”對改建的縣、鄉、村公辦老年學校,按財政供給渠道一次性分別給予不少于20萬元、10萬元、3萬元的改造建設補助(其中,省級財政對脫貧縣按標準的一半給予補助)。湖北省從2023年起實施“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老年人學習活動場所專項資金補助項目三年行動”,以專項資金補助項目為示范引領,推進全省基層老年人學習活動場所建設。二是鼓勵社會捐贈。福建省晉江市老年大學成立了由40多名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社會賢達、企業家組成的老年大學董事會,為老年大學籌集了不少資金資源。石獅市的一些老年人把舉辦壽宴的資金節省下來用于支持發展老年教育事業。江蘇元林慈善基金會捐資2億元,建設好江陰、泰興、靖江三所老年大學,交由政府管理,并按以獎代補的形式提供辦學經費支持,形成了民建公辦的辦學模式。

突破老年教育師資隊伍的瓶頸。一是拓寬來源。福建三明市沙縣區樂齡學堂師資隊伍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從教育、文旅、衛健等部門招募一批;從鄉鎮中小學幼兒園選任一批;從本土志愿服務人才中發掘一批;從樂齡學堂的優秀學員中培養一批。福建省泉州市從1998年起組建縣、鎮兩級老年教育“講師團”,下鄉巡回授課。不少地方建立了“能者為師”的選拔機制。安徽等地允許在職人員和大學生到社區學校當教師。二是積極儲備。江蘇沛縣多方打通老年大學教師來源通道,全面登記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在藝術、體育、文學、信息技術等方面有專業特長的在職教師,形成在職教師老年教育人才庫。在文體廣旅局、文聯、衛健委等單位全面摸排與老年大學課程授課需求吻合的專業特長在職人員,進行梳理分類,錄入老年教育教師人才資源庫;還面向社會公開選拔有專業特長的社會人員進入老年教育師資人才庫。三是加強培訓。上海市建立老年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建立市、區、校三級終身教育教師培訓體系。通過培訓將一部分超編的基礎教育教師轉崗為老年教育師資。常州市建立老年教育師資入門培訓制度。注重提升老年教育師資隊伍信息化應用能力。四是強化激勵。浙江省建立優質師資庫,遴選“領雁”教師培養對象。常州市建立老年教育教師四級晉升階梯:教壇新秀、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和老年教育名師。

提高老年教育辦學質量和效益

首先,加強組織領導。一是建立健全領導體制。浙江省從2022年6月啟動推進老年教育資源整合試點,目標是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實現老年教育協商機制、辦學標準、統計口徑、激勵辦法、機構名稱等“六統一”,實現黨建、師資、教學、管理、服務“五貫通”。二是建立督查督辦機制。2019年,天津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將老年教育、社區教育納入教育綜合督政;2020年,將學習型城市建設和老年教育作為區政府教育督政的重要內容。《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關于印發2021年對各區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方案的通知》,將老年教育發展指標納入其中。三是建立評效問責機制。安徽省出臺《關于推進老年教育向基層延伸的若干意見》,要求“強化評估問效”,對群眾不滿意的做法及時督促整改。

其次,創新辦學體制。一是建立聯盟。山東省濰坊市于2018年4月成立全市“老年大學教育聯盟”,制定了《聯盟章程》,推動市老年大學與縣(市、區)老年大學在“黨建、師資、教材、教研、招生、游學、學養、人才”等八個方面實現互通。二是一體化辦學。江蘇省沛縣老年大學是該縣各級各類老年大學的總稱,把全縣各鎮、街道老年大學列為分校,形成了以沛縣老年大學總校區為主導、鎮級老年大學分校為支撐、村級教學點為補充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三是集團化辦學。常州老年大學建立老年教育集團,吸收養老機構、軍休服務中心加入,將分校、教學點辦到社區和養老院,實行“送教上門”;常州老年大學還與一家美術館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實現共贏。

最后,推進服務管理標準化規范化。落實和完善老年教育機構準入、老年大學(學校)建設、教材和課程以及學習團隊建設等方面的標準、規范,加強各級各類標準、規范的配套銜接,深化老年教育示范區、示范性老年大學(學校)和老年學習中心創建活動,帶動老年教育辦學水平全面提升。

綜上,應加快完善多樣化多層次現代化的老有所學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日益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幫助更多老年人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福利和養老服務協會副會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

【注釋】

①中國老年大學協會、老年教育雜志社編:《新時代老年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北京:華齡出版社,2024年,第101頁。

②③④齊冬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我國老年教育發展進程的展望》,《終身教育》,2024年第2期,第10—14頁。

⑤楊麗珠、劉文主編:《畢生發展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16頁。

⑥⑦[美]羅伯特·費爾德曼著,蘇彥捷、鄒丹等譯:《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第657頁、第655頁。

責編/陳楠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