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觀察經濟脈動的“晴雨表”。新年伊始,國內各大港口不斷傳來好消息:
2024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77億噸,同比增長4%,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6萬標準箱,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準箱的世界大港;天津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2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5%,創歷史最好水平……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信息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港口集裝箱日均吞吐量保持較快增長,四個季度同比增速分別為8.7%、10.3%、6.7%、10.9%。
忙碌運轉的港口碼頭見證外貿活力,頻繁往來的運輸工具彰顯外貿韌性。
2024年第四季度,我國日均國際貨運航班數量和港口貨運車輛運輸指數同比分別增長34.4%和17.4%,其中12月單月同比分別增長36.5%和14.8%。
“從海上運輸到空中航行,各大口岸運輸車輛穿梭如織,來自世界各地的集裝箱頻繁‘遷徙’,是我國港口發展蒸蒸日上的生動寫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副主任魏穎說。
這兩天,走進山東港口煙臺港汽車滾裝碼頭,場面蔚為壯觀:
遠看,大批國產新能源汽車整齊排列,等待進入船艙出口;近看,大型貨輪與集裝箱車隊穿梭其間,司機正準備將汽車“送”入箱內。辦結海關通關手續后,這些車將搭乘滾裝船駛往美洲、非洲、歐洲等世界主要汽車市場。
以港口為樞紐,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更多國貨加速出海、“圈粉”世界。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電動汽車、3D打印機、工業機器人出口分別實現了13.1%、32.8%、45.2%的增長;跨境電商新業態全年進出口達到了2.63萬億元,比2020年多了1萬億元。
可圈可點的外貿成績單背后,離不開貿易伙伴持續擴容。
與東盟連續5年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占比首次超過一半,對拉美、非洲、中亞五國、中東歐進出口對我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近六成……如今,我國已經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高水平對外開放進展顯著。
新的一年,貫徹落實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外貿”的部署要求,一系列創新舉措將持續發力——
培育新業態。優化跨境電商監管模式,拓展保稅維修、保稅再制造等“保稅+”新業態,大力支持邊民互市貿易健康規范發展,進一步拓增量,做大外貿總盤子。
塑造新優勢。優化進口貨物通關模式改革,重點保障能礦產品和農食產品的進口,進一步便利汽車等產品擴大出口,將節省的時間和成本轉化為進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穩住外貿基本盤。
激發新活力。進一步拉長“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便利措施清單,擴大主動披露政策的適用范圍,幫助企業用好用足稅收優惠政策,千方百計幫助外貿企業提能力、穩預期。
當前,全球經貿環境面臨更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但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的基本面始終沒有改變。以更實措施穩外貿、以更高標準促開放,將更加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據新華社北京電 記者葉昊鳴、鄒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