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柯瑞文
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快發展人工智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我們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加強人工智能和產業發展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為我國發展人工智能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履行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維護網信安全的使命責任,全面深入實施云改數轉戰略,持續推進新型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規模應用為關鍵,助力人工智能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轉型。
加快布局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意義
加快布局發展人工智能,對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通過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知識和數據的交互及協同,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在科技創新領域,人工智能帶來科研工具、方法和范式創新,顯著提升科研生產力,加速前沿知識探索進程。在產業創新領域,人工智能加速向各領域滲透、賦能應用場景和產品服務創新,各類創新元素相互融合、彼此催化,形成全新的產業形態,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加快布局發展人工智能,對央企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具有重要意義。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其發展需要大型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并積極促進跨界融合。央企具有研發實力強、數據資源多、產業布局廣等優勢,在人工智能領域加速布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價值。這不僅是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擔當國家使命的有力支撐,而且能通過對前沿技術的探索和應用持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筑牢國家信息安全防線,增強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水平。
加快布局發展人工智能,對信息通信企業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全球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開始實現規模應用,全球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信息通信業是構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提供網絡和信息服務,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行業。信息通信企業為人工智能規模應用提供堅實發展基礎,是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人工智能規模應用將為信息通信企業帶來廣闊發展空間。
作為信息通信領域央企,中國電信堅決落實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把發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統籌謀劃,準確把握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形成“1+1+1+M+N”的人工智能總體布局,筑牢人工智能基礎底座,賦能產業生態繁榮發展,強化人工智能產品有效供給。
中國電信把科技、產業創新作為企業戰略的重要內容,全面深入實施云改數轉戰略,推動企業從傳統電信運營商向服務型、科技型、安全型企業轉型。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持續推進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筑牢人工智能基礎底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只有真正取得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突破,才能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真正把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支撐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正成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構筑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戰略布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為我國數字信息基礎設施領域的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當前,我國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人工智能發展底座更加堅實。截至2024年6月,我國算力規模達246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智算同比增速超65%;算力網絡互聯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國家樞紐節點間20ms(毫秒)時延保障能力全面實現。
云網融合是信息通信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筑牢人工智能發展基石貢獻重要力量。中國電信積極推進以云網融合為核心特征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網是基礎,破解海量數據高速入算難題,實現秒級彈性跨域入算,業界首個完成1.6T數據在40分鐘內跨2000公里的傳輸;突破智算中心分布式長距無損互聯技術,在現網完成業內首例超百公里分布式無損智算中心組網驗證。堅持云為核心,規劃建設“2+3+7+X”公共智算云,建成上海、北京兩大萬卡智算集群,推進國產化智算中心建設,建成覆蓋全國、規模領先、結構合理的算力資源;構建“息壤”一體化智算平臺,突破單集群萬卡組網和調度、多維度算力加速、算力網關、算數協同、斷點續訓等關鍵技術。堅持智能敏捷,打造云網操作系統,橫向拉通“云、網、邊、端”,并嵌入自研星辰·網絡大模型,研發12大AI助手,全面嵌入業務交付、故障處置、網絡優化、現場維護等生產流程,提升網絡事件處置效率超30%。堅持綠色安全,深化綠色云網建設,獲評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28個,支撐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打造安全垂類大模型,以實際攻防場景為切入點,深度嵌入運營流程,形成數字地貌、智能滲透、威脅研判等五大能力,實現AI與安全雙向賦能。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推動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向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升級。面向未來,中國電信將加快跨算力中心互聯,打造跨DC(Data Center,數據中心)分布式無損網絡;全力打造中國電信第一科技“息壤”,提升算力供給效率;全力攻關云網操作系統,推動云網能力向智能化演進;持續推進綠色基站、綠色AIDC(智算中心)建設,推動算力和電力、通信和能源融合創新發展;強化安全科技創新領域聯合攻關,構建更為緊密的安全產業生態。
中國電信基于國云智算訓練池,自訓練并發布了萬億參數規模的星辰語義大模型、視覺大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教育、醫療、政務等行業已規模商用多個行業場景大模型。
深化開放合作,完善人工智能軟件平臺支撐,賦能產業生態繁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開放合作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鮮明底色,也是科技強國的重要特征。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開放合作。堅持開放合作激發產業活力,才能切實發揮企業、科研機構、個人開發者等主體的創新潛能,培育產業創新生態。
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產業新賽道,構建開放共享協同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體系。平臺主導的產業創新生態不斷完善,是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區別于傳統產業集群和產業創新生態對地理空間具有較強依賴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主要基于網絡空間技術體系的創新發展,產業創新生態更加依賴平臺等網絡空間,創新速度更快,應用領域和地域更廣泛。只有不斷完善人工智能軟件平臺,才能促進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合作創新。目前,我國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體系,通用、行業大模型不斷涌現,基于國產軟硬件的加速庫、工具鏈等逐步豐富完善,涵蓋硬件、軟件、算法、模型和應用的開源開放體系正在形成。
始終堅持開放合作,持續完善人工智能軟件平臺支撐,推動產業生態繁榮發展。在模型底座方面,中國電信自主研發覆蓋語義、語音、視覺、多模態的星辰大模型能力體系,在央企中率先開源,打造行業領先的支持中英文及50種方言自由混說語音識別大模型。在數據底座方面,構建規模超10萬億Tokens的大模型訓練數據集;打造“星海”大數據品牌,數據智能中臺服務超150家政企單位。星辰MaaS(模型即服務)服務能力持續完善,引入通用、行業大模型64個,集成109個頭部廠商模型能力工具。加強大模型評測體系和國際標準布局,主導智能體、AI安全、多模態大模型等多項國際標準立項。在全國范圍開展“天翼云息壤杯”高校AI大賽,報名隊伍超3800支,覆蓋院校600余所。
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全面推進生態開放合作,通過構建共創、共治、共享的生態,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繁榮發展。中國電信與國內頂尖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成立大模型協會和生態聯盟,在算法框架、數據庫建設等領域開展深度技術合作;打造AI數據集聯創基地,支撐大模型高質量數據集匯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基于星辰MaaS平臺聚合更多通用、行業大模型,為客戶和開發者提供跨云算力調度、通用大模型、數據、訓練工具等一站式服務;建設AI模型評測聯創基地,為大模型提供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統一開放的評測服務;持續引入企業戰略級科學家和領軍科技人才,與高等院校和行業頭部機構合作培養更多人工智能人才;聯合國際組織、產業合作伙伴等制定產業規則、制度和技術標準,共同應對人工智能領域的風險和不足。
堅持需求牽引,加速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強化人工智能產品供給
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關鍵途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工作,強調“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進程。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需求牽引、市場倒逼,是發揮我國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和巨大市場規模優勢,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的優選路徑。我國豐富應用場景為產品創新提供方向,巨大市場規模為技術創新提供驗證。不同于傳統“先研發后轉化”的創新模式,需求牽引的創新是目標導向的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不斷迭代優化的過程,進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進程,甚至實現技術研發與商業轉化同步。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互相促進的良好發展局面正在形成,產業潛力巨大。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在國家網信辦完成備案。人工智能應用在工業、交通等超20個細分領域展開探索。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前,以大模型為核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有望為中國帶來2萬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占其對全球經濟貢獻總量近三分之一。
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轉型。當前,中國電信全面完成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七大戰略新興業務布局,在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轉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對內面向網絡運營、客戶服務等場景開發應用十余個內部大模型,促進企業降本、提質、增效,如:星辰經分大模型實現重點場景分析效率提升超50%,客服大模型應用于語音導航等多場景,智能客服占比超85%。對外完成工業、應急、教育等領域超50個行業大模型建設,服務客戶超1萬家;與其他央企開展深入合作,如聯合中國中車發布中車“斫輪”大模型,覆蓋設計、制造、運營、維護、安全等制造環節;面向數字政務、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等場景,推出“AI+數字平臺”等一系列數字化創新產品和服務;推進“AI+產品”專項行動,加速AI手機、AI云電腦、AI云盤、AI攝像頭等十余款產品規模推廣,探索AI眼鏡、AI機器人等終端定制。最新發布的天翼AI手機內置星辰大模型,已實現AI視頻生成鑒偽、AI翻譯、AI摘要等創新功能。
深化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應用。中國電信將堅持需求導向、加快規模應用,加速“技術-產品-產業”良性循環。持續拓展星辰大模型能力體系應用邊界,廣泛覆蓋行業場景,深度嵌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重要流程和關鍵環節,提供“算力+模型+數據+應用”的一體化服務,建設AI應用示范聯創基地,助力經濟社會的數智化轉型;開放更多業務場景,聯合產業伙伴加速產品驗證、應用落地。加速終端與星辰大模型深度融合,推動全品類終端智能化升級,進一步豐富個人和家庭數智化應用。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中國電信將繼續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論述,更加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化人工智能總體布局,持續推進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以規模應用為關鍵、改革開放為動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網信》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