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五個必須統籌”,其中之一是“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這是我們黨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經濟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是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無論首要任務和重大任務的實現,還是國家安全這一重要基礎的夯實,都要求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做支撐,意味著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
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量和質的關系貫穿經濟發展的始終,不同發展階段的側重點不一樣。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人均收入水平比較低,國家的經濟總量還比較小,想辦法在較短時間里把總量做大,相對而言是更加緊迫的事情。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質變才有可能發生,在發展的早期階段,過分強調質是不現實的。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相應地發生轉變,進而對發展的質和量的要求也發生了轉變。首先,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量的增加同樣重要。根據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戰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就要求經濟增長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使“蛋糕”進一步做大,使財富更多更好涌現。其次,必須注重質的提升。經濟發展應加快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是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生保障的寬度不斷拓展、力度不斷增強、厚度不斷夯實、精度不斷提高,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已基本解決“有沒有”的問題,進入到“好不好”的階段,提高生活品質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這就要求在更高的起點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扎實物質支撐。
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內在要求。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基礎。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在大海里乘風破浪還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比如,關鍵核心技術還存在“卡脖子”現象、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只有繼續做大經濟總量以增加我國經濟“巨輪”的噸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以增強行駛的穩定性,才能繼續揚帆遠航。為此,必須增強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防范化解各種風險,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具備良好基礎條件
重視把握好經濟發展中質和量的關系是我們黨作好經濟工作的重要經驗。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挑戰,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面臨諸多挑戰,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為實踐中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奠定了良好基礎條件。
經濟總量大。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提高,目前達到18%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展現出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對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和發展韌性的持續增強,使得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利因素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不僅使我國發展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而且內在驅動著經濟發展向著更高水平提升。
質量基礎好。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主要體現在更加符合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方面,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大幅上升,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在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加速布局,并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協調發展方面,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邁向更高水平,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更加健全,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整體性明顯增強。綠色發展方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發展的綠色底色更加厚重。開放發展方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對外貿易整體保持質量提升、數量穩定的良好發展勢頭,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共享發展方面,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穩步擴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重要進展。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
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貫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整個過程,需要堅持系統觀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立足新發展階段、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塑我國競爭新優勢的重大戰略決策。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出臺一系列全方位擴大內需的舉措,為挖掘內需潛力提供具體指引。未來需要更好地處理經濟與社會的關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在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暢通供需大循環,加快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動態平衡。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無論質的提升還是量的增長,都需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和基礎。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必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科技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相應的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各地應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國家賦予的戰略定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質態多樣、分工合作的現代化產業發展格局。
持續增強經營主體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在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同時,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使非公有制經濟有更穩定的預期和更堅定的信心,發揮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作用。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切實解決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困難。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推動涌現更多的世界一流企業、獨角獸企業、燈塔工廠。
充分發揮人力資本作用。做大總量需要新動能,提升質量更需要新動能,因此,創新是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必須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決定創新的諸要素中,人力資本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需要持續提高人力資本培養質量,通過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人才培養規模等舉措,不斷增強人才的未來適應性。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促進勞動力和人才合理流動,優化人力資本配置,形成更多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暢通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形成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作者:賴德勝,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